【背后的故事之四十五】​吟咏性情,心中的诗 ——记我校荣获湖北省第三十四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获奖者
来源: 作者: 编辑:新技术学院 审核: 发表日期:2019-03-25 09:30:00 被阅读[]次

吟咏性情,心中的诗

                           ——记我校荣获湖北省第三十四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获奖者





诗,像涓涓细流,抚平我们内心的伤痕;诗,似永远陪伴左右的影子,伴你经过大风大浪,走过春夏秋冬;诗,如若即若离的光,看得见摸不着,指引你去追逐。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折腰,所以归隐大山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除了每天种豆南山下,就是赏花饮酒,吟诗作对。尽管物质生活贫乏,但他与诗作伴,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而我们的周围,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爱诗,敬诗,写诗……


魂牵梦萦——《新疆》

“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奶奶呀,十七年教养的恩深如海……”一首《红灯记》贯穿着张语嫣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也成为了她创作诗歌的灵感源泉,在谈及《新疆》时,她腼腆地说:“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她们那个时代的故事,奶奶那辈人称为“疆一代”,当年响应国家的号召,抱着理想主义的信念而来,我是在奶奶的陪伴下长大的,对新疆有着很深地感触。”

对张语嫣来讲,刚到新疆时,一切都是陌生的,一无所知的,但在慢慢地接触中,她爱上了新疆这辽阔的天地,觉得新疆的多元文化让她有更开阔的眼光认识这个世界,让她的笔下有巨大的宝藏值得深挖。如果有一首歌,能代表她儿时的记忆,那便是《红灯记》;如果有一个人,能给予她心灵上的帮助,那将是奶奶;如果有一方天地,能体现中国文化赋予她骨子里的包容,那就是新疆。

幸福会扼杀灵感,而苦难令人文思泉涌。问及写诗的缘由时,张语嫣这样说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纠结又矛盾的人,不善于与人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但如果没有经历挫折也无法促成我创作诗歌。写诗就是我的一种发泄方式,把黑白文字当成一方净土。”对于获奖,她表示,十分感谢学校及和老师对她的帮助,让她参加了更多的比赛,获得了更多的经验。尤其是陆安老师在她情绪低落的时候,没有灵感的时候,想要放弃的时候,一直鼓励着她,与她进行深刻的谈话,开导她,帮助她重拾信心,她真挚地说:“能在大学期间遇见陆老师真的十分幸运”。

相较于《新疆》,她的另一首诗《崇光》想表达的感情,就是一份在灯下剔除杂质不染纤尘的一种内心想表达的情绪,它有很多人的影子,但又是写给一个人的。谈到这里,张语嫣有一丝伤感,“或许我不自觉的将其他人的某些特质融进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里了。但一部分是我确确实实想纪念一个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我的同龄人。”她喜欢踏实温暖的快乐生活,因为不知道哪一天生活会夺走你一部分再造就你另一部分,你会对人生时常感到沮丧,可是我们是活着的,我们离死亡很近又很远,同龄人的离世让她好像伸手离生死的边界更有了真实感,也让她更理解一句话:懂得生活,懂得生死,懂得丧失,懂得真正的抚慰,活着的人更应该好好过。


天马行空——《乱词之歌》

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偏爱红尘的酸甜苦辣,胜过计算机的精密冰冷。正如莫言所说:“文学比于科学而无用,但文学却依旧伟大”。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可能违心而出。而邹卫星的诗就是他用来表达情感的,他说“我平日的喜怒哀乐都放那里。诗是我的语言,诉说我不曾开口的故事。”这也许就应验了那句孔子对孔鲤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了吧。如今高度科技化的时代当人世种种在眼前一一铺就时,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措手不及,拔剑四顾心茫然,下意识就变得机械化,在日日的重复中麻木,方寸间诗山书海油墨书香抚慰人心。他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读诗,写诗,记录触动他心弦的一点一滴。“所以,《乱词之歌》中《天黑之前》的创作灵感来自与好友的通话。”麻城、平顶山800里的相距,两人情谊却未被阻绝,诗中回忆与想像交织结成双丝网。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但是,邹卫星对他的爱好兴趣做到了坚持如一。他说:“大一,我对新鲜的事跃跃欲试,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樱花诗歌邀请赛,那是第一次写诗投稿,出乎意料得了学校的一等奖,从此便对诗歌的兴趣更甚。小说大赛、诗歌大赛,知道的我都会参加,去年参加了湖北省第三十三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得奖后对我有很大的鼓励,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写诗写小说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天马行空,只想表达自己的内心,也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好不好,比赛得奖后,让我对自己的诗歌有了肯定。”

杨振宁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我想,只要邹卫星坚持下去,他一定会在诗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自信洒脱——《希冀》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是一味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此言在李芯蕊这里就得到了最好地印证。

“父亲尤其喜欢文学作品,从小我就跟着他一起品读、一起探讨。有时,即使家里经济条件不支持,父亲也会想方设法地为我从二手书摊中“淘”出想要的宝贝,这些都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谈到读诗、写诗兴趣的启蒙时,李芯蕊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父亲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正是在他的培养下才使我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芯蕊的创作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李芯蕊对我们坦言道,“我们并不能带有功利心、仅仅为了获奖而创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创作必须要以浓厚的兴趣为基础,以扎很现实生活为基础。灵感是很难捕捉的东西,平时在生活中偶然闪现灵感时我就会马上记录下来,《希冀》就是我在参加比赛之前捕捉生活而创作完成的。”她不仅花费大量时间为灵感的出现夯实基础,同时也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参加一二九诗歌大赛前我还参加了樱花大赛,但并未取得很好的名次,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比赛过后,我便对照其他同学的作品及经典作家的代表作进行了反思,我发现他们在写作诗歌的时候,会采用形式美观、意象透明、抒情节制的方法,而我却是通篇一个大标题,写的很乱,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失败的原因吧。那次比赛过后,我便开始慢慢摸索,在此次大赛中就进行了实践,在填补了自己的不足后,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次大赛的作品名为《希冀》。生活里,我是个开朗、乐观的人,但偶尔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刻,无论如何,生活总是美好的,我们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定要充满希望,这样的心理促使我创作了这首诗。”李芯蕊对于自己在一二九诗歌大赛上取得的成绩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谦虚的表示自己在诗歌创作上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还需要继续推敲、琢磨。

诗歌的创作也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学校里还专门开设了文学创作班,我常常将自己创作的诗歌给文学创作班的陆安和陈必欢两位老师批阅。他们一见到我,总会放下手中忙着的事,耐心地为我分析,帮助我一遍一遍的修改,给我很多有意的建议。”老师们的指导使李芯蕊受益良多,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她不断提升着自己作品的质量,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后记:诗是神圣的东西。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圆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新院学子的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倍感亲切;他们的诗歌饱含深情,在人们心中泛起一片波澜。他们真诚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用他们青春的方式,谱写着新时代的青春诗篇。


点击下载阅读 一等奖   邹卫星 《乱词之歌》(外四首)

      二等奖 李芯蕊 《希冀》(外三首)

      三等奖 张语嫣 《新疆》(外一首)


(学生记者:程鑫 郭艳君 齐树毅 张怡)

(见习学生记者:董礼 尹俊)